yl23455永利

艺术学与AI融合前沿,助力学科创新发展 ——yl23455永利第六期“珞珈艺术”学术沙龙圆满结束

发布时间 : 2025年05月22日 15:57     点击量:

2024年5月15日晚18:30,由东华大学副教授冯鸣阳主讲的“艺术学AI话题研究前沿与AI+专业建设思考”学术讲座在人文馆104教室成功举办。本次活动由yl23455永利副教授王渊主持。

讲座伊始,冯鸣阳以“AI研究的底层逻辑”为切入点,强调艺术学在AI时代的核心命题是——如何把握本质,实现跨学科融合。她指出,艺术学研究需回归“第一性原理”,在纯人力创作、人机协作与人机共存三种模式下探索新问题,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类精神的独特性。


随即,冯鸣阳分析了AI技术对艺术学学术研究范式的更新。例如,AI不仅可作为艺术创作的参照系,更能通过算法分析传统艺术规律,如海派国画的色彩应用规则,为艺术史研究提供数据基座。除此之外,AI已深度介入学术研究全流程:从文献综述、理论选择到数据分析,AI工具正成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助手。此外,冯教授以“影游融合”“智能角色互动”等影视行业前沿案例,揭示了AI如何推动戏剧影视学从创作到消费的全链条革新。



接着,冯鸣阳与大家分享了她对AI领域艺术学、戏剧影视学研究热点的分析。当前,AI技术正深度赋能影视行业,逐步实现全流程智能化;学术领域,近三年研究聚焦以“电影技术美学”为例的等等概念演进。研究方法上,也需结合理论工具创新架构。研究者应系统学习AI基础知识,跨学科合作,追踪技术前沿,保持与一线创作者互动,关注工具迭代,以应对学科交叉挑战,开拓学术新边界。


在第二部分“艺术学AI+专业建设思考”中,冯鸣阳聚焦高等教育改革,提出“学科交叉、产学融合、技术赋能”三大关键词。她介绍国内多所高校已率先开设智能影像艺术、数字戏剧等新兴专业,并强调此类专业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,构建“艺工交叉”课程体系,同时加强校企合作,如AIGC产业联盟与高校联合培养实战型人才。


针对“微专业”建设,冯鸣阳以安徽大学为例,指出其“小学分、高聚焦、跨学科”的优势,并呼吁高校构建“微专业联盟”,共享课程资源。此外,她分享了个人教学实践——在《中国美术史》课程中引入AI智能体辅助教学,通过线上平台与校外专家联动,激发员工创新思维。


本次讲座不仅梳理了AI时代艺术学的前沿议题,更描绘了团队建设的未来蓝图,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学术创新注入了新动能。在技术与人文的碰撞中,艺术学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,而这场交锋正是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缩影。





上一条:长江论坛第220期——跨媒介与艺术理论的重构

下一条:第五期“珞珈艺术”学术沙龙——早期彩色电影在中国